中新网温州12月7日电 (王题题 顾士伟 徐路明)评价引领变革,教育创造未来。12月7日,第四届长三角基于大数据的区域教育评价变革论坛在浙江温州拉开帷幕。
本次论坛吸引了来自上海闵行、南京、苏州、杭州、宁波、温州、台州、合肥、安庆等长三角三省一市9个地区,以及部分其他省市的教育行政领导、专家学者、校长教师等500多名代表齐聚温州,共话区域教育评价改革,共谋教育新发展。
第四届长三角基于大数据的区域教育评价变革论坛现场。 温州市教育局 供图
据悉,教育评价改革是教育强国建设的“牛鼻子”。深入推进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不仅要聚焦学生评价、教师评价、学校评价、政府评价和用人评价五大领域久久为功,而且要构建教育评价的专业化支撑体系,在教育评价理论研究、教育评价专业人才培养、评价工具研发以及大数据、人工智能赋能教育评价改革等配套领域取得实质性突破。
基于此,此次论坛期间,专家学者们聚焦评价驱动区域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数据驱动教育教学改进、五育并举视域下的学校评价改革等方面展开探讨,助推长三角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
此次论坛的召开,在浙江省教育厅二级巡视员张其宏看来,论坛以“深化教育评价改革 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既契合了国家教育改革发展需要,也抓住了教育改革的“牛鼻子”。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副总督学张慧也认为,本次论坛是长三角三省一市教育人的一次盛会,也是以实际行动深化长三角地区教育交流合作的一件实事。
为了促进长三角教育一体化发展,张慧呼吁长三角兄弟省市,要拓宽视角、各扬所长、协同发力、共建共享,聚焦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大胆创新、勇于探索,继续争当中国教育综合改革的探路者、引领者和示范者。(完)
中新社纳尔逊·曼德拉湾12月7日电 题:为何看好中非茶文化交流前景?
——专访南非茶文化专家、青年侨领陈武
随着中非文化交流深度和广度的日益丰富,作为中华文化代表之一的茶文化同样走进包括南非在内的非洲大陆,吸引了大批非洲“粉丝”,中南以及中非茶文化交流随之大幅升温。南非茶文化专家、中非茶文化交流使者、南非青年侨领陈武近日接受中新社“东西问”专访,畅谈中南以及中非茶文化保护交流的意义及前景。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请您介绍一下中非茶文化交流的历程。
陈武:中非茶文化交流的历史源远流长。回溯千年,中国的茶叶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走向世界各地,并在此期间到达非洲沿海各国。我们可在东非沿海各国的博物馆内,找到有关中国及中国茶的文物。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让非洲人民得以接触到这一东方神奇植物,双方由此结下了超越千年的不解之缘。
2021年11月,观众参观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绿色黄金——海上丝绸之路上的茶叶贸易”展览。蒙钟德 摄
非洲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独特,饮茶非常必要,非洲人民普遍认为饮茶对身体健康大有好处。但由于当时的气候和运输条件所限,非洲仅有极少部分人有机会接触茶叶。随着工业革命的推动,19世纪后半叶欧洲人逐步将茶树引进非洲,并在此生根发芽,茶树意想不到地在非洲大陆获得了蓬勃生长的机会,并由此带动了属于非洲的茶产业。
迄今,肯尼亚已与中国、斯里兰卡、印度成为四大产茶国,茶树的广泛种植带动了非洲的经济。茶叶也更加普遍地走进非洲寻常百姓家。这里的人们喜欢茶,珍惜茶,每天在固定时间饮茶成为很多非洲人的习惯。
2018年12月,中国美食之夜亮相南非自由州省“鲜花节”。图为现场的中国茶艺展示。王曦 摄
中新社记者:中非茶文化交流的意义何在?
陈武:非洲目前最引以为豪的茶产品之一,是来自肯尼亚的“野毫”。这种茶的种植方法、制作方法和中国茶几乎相同,味道也类似于中国的福鼎白茶,但非洲独特的自然条件又孕育了独特的风味。“野毫”在2021年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上,出人意料地获得了极大关注,并由此带动了肯尼亚一股“中国茶潮流”。
如今在内罗毕,中式茶馆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很多非洲人都会用中国茶具泡中国茶,这一过程无疑推动了中非之间茶文化的交流。一片茶叶,让非洲人民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继而是热爱,并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文化习惯与认同。
可以说,茶起源于中国,但如今在非洲同样获得了蓬勃生长的机会,并在此间让中国与非洲紧密联系在一起。更为难得的是,当非洲茶回到它的起源地中国时,一座中非友谊桥梁就此诞生,书写下中非友谊的佳话。
2023年10月,中国成都(秋季)国际茶业博览会上展示的茶具。安源 摄
中新社记者:在您看来,中非茶文化交流的问题有哪些?
陈武:中非茶文化如今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流于表面,难以深入。例如在非的各种场合中国文化展示中,茶文化都是一个重要内容。但每次的展示内容较为雷同,形式也较单一,极容易给非洲人民留下“中国茶文化是一场好看的秀(show)”的印象,这显然与我们的初衷不符。
当然,这与非洲的经济条件尚不发达有着极大的关系。在非洲,茶依旧是一种较为昂贵甚至奢侈的日用品,非洲人民由于收入条件所限,尚无法大规模且多样化地品尝、接触到茶产品。而中非茶文化交流过程中,茶产品的内容又相对单一,且展示内容较少,无法从根本上让非洲年轻一代接触到茶文化的本质和精髓。
在我看来,中国国内目前很多新颖甚至是新奇的饮茶方式颇受年轻人喜爱。这一点值得中非茶文化交流工作者借鉴。让茶文化的呈现更为年轻化、低廉化、方便化,有望使中非茶文化交流吸引到更多年轻“粉丝”。就这一点来说,咖啡文化在非洲大陆的普及,值得我们去思考和借鉴。
2018年8月,来自江苏的茶艺表演者在香港第10届国际茶展上表演茶艺“金玉茶缘”。张炜 摄
中新社记者:中非茶文化交流未来前景如何?
陈武:随着中非关系的不断发展和深入,作为文化交流重要组成的茶文化,其前景值得期待。
近年来,随着非洲对于中国文化需求度的不断加大,茶文化将更为广泛地融入非洲各个角落,而茶文化的展示极为多元,例如一场茶艺演出,基本能够涵盖到中国音乐文化、美术文化、诗词文化等内容,可谓包罗万象。以茶为媒介的文化交流将成为未来非洲了解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
2022年11月,“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一消息无疑是个极大利好,将对弘扬中国茶文化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并将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进非洲以及世界各国或地区。
2023年3月,浙江杭州,茶农翻炒西湖龙井茶青叶。钱晨菲 摄
2023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相信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带动和示范作用下,中南及中非的经贸合作将不断深入。茶作为双方重要的文化传播媒介,将逐渐成为推动文明交流与互鉴的重要载体。(完)
陈武,青年侨领,东开普省和统会副会长,南非著名茶文化专家、中非茶文化交流使者。